媒体报道
《文汇报》:当下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柏拉图译本?


《米诺篇》《费多篇》译注立体书影_副本.jpg

作者:罗逍然


在当代,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深深植根于这个时代,不可能真正地回到古希腊“当时的”语境中,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思想环境毕竟已去柏拉图甚远。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作品中向读者所呈现的都是哲学讨论的场景,而非单纯的哲学论述,对话者的角色刻画、他们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对理解作品非常关键,这种哲学戏剧的形式是一个最重要的理解角度。


读柏拉图不易,译柏拉图更是难事,所以,什么样的柏拉图译本是好译本,成了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徐学庸先生新译的《〈米诺篇〉〈费多篇〉译注》大约可以看作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应。


美国哲学家克莱因(Jacob Klein)在他的《柏拉图的〈米诺〉注疏》前言伊始提到了一个任何柏拉图作品的研究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为柏拉图的作品进行解释与注脚是不是首先必须从某些先入之见出发?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介绍或解释柏拉图的作品本身就注定会失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每位优秀的柏拉图研究者也都会以各自的不同方式来直面这个问题———


当前,“互文本理论”被最多的学者作为研究的入手点,他们会用极长的篇幅阐述并讨论每一个思想史上出现过的解释柏拉图作品的出发点与理论体系。这种入手角度会导致一些问题。首先,古代乃至近现代哲学家们对柏拉图的解读,往往会对原作中表达出的思想进行发展,加入很多只有后来者的观点;其次,这种入手角度与其说有助于理解柏拉图的作品,不如说是更加有助于通过柏拉图的作品来理解诸多受到柏拉图作品影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


一些学者或哲学家则会从自己的思想体系出发,在充分论证这个体系的正确性之后,将此作为自己解读柏拉图作品的前提。例如著名的施特劳斯学派就是通过解释柏拉图、色诺芬乃至莱辛与尼采的作品来架构与阐发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而并不是从原文中还原柏拉图作品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


最著名的“历史学解释法”则旁征博引,通过各种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相近且流传至今的作品,建立起一个“当时的”语境与话语体系,尝试以此还原一个柏拉图思想的原貌。但是柏拉图中后期的作品早已不再尝试着再现一个历史时代的真实样貌,而只是将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一些人当做自己“哲学戏剧”的角色而已。我们不能将 《会饮》中描写的阿尔喀比亚德当做此人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更不能认为《普罗塔戈拉》中智术师普罗塔戈拉的观点与他真实的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在当代,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深深植根于现下这个时代,不可能真正地回到那个“当时的”语境中,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思想环境毕竟已去柏拉图甚远。


徐学庸先生对柏拉图的《米诺篇》与《费多篇》所作的译注很好地避开了以上提出的问题。他的译文与疏解不沉湎于某些现下时兴的思想体系,也不纠缠于“究竟苏格拉底所说是否真的是他所想”或“柏拉图所写是否真的是直接地表达他本人思想”这类当代哲学所讨论的话语权问题。该书作为这两部柏拉图对话的基础文本,并不需要像克莱因所说的那样,将某种预先设定好的理解角度强加给读者,而只是将文本用中文尽量忠实于原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自己选取最好的理解角度。


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便是文字本身。因为缺乏相应的学术监督,时有译者自称译文出自古希腊文或拉丁文原文,但其实却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该书所给出的中译文十分贴合原文,其底本系博内特(John Burnet)所编的“牛津古典文本”中的古希腊文本。除了准确把握原作的行文,柏拉图的词法与句法也会给译者带来很大挑战,如经常出现的短语“若你愿意”会省略后面的人称代词与动词不定式,所以往往需要译者对照上下文译为“若你愿意我说”“若你愿意他来判断”等,徐先生每次都能正确地补足。至于中文无法表达的东西,徐学庸先生则通过对照古希腊文本与适度的脚注进行解释。有时对话中的称谓可能有反讽之意,直接靠中译很难让读者明了,如苏格拉底对美诺的称呼,字面是“我最优秀的朋友啊”,但参照上下文,这个称谓其实暗带讥讽,所以该书也在脚注中进行了说明。


为了让这两部作品的文本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今天的中国读者面前,除去准确的译文、对关键的原文词语及短语所作的说明之外,读者还需要其它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因为柏拉图这些对话作品的创作时间已距今将近2400年,对于没有经历过古典哲学训练的读者来说,由于阅读习惯不同,往往可能跟不上论述的逻辑与结构,这就需要译注者在导论与脚注中对文本的论述逻辑进行必要的梳理并提示读者某些关键段落在作品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作品中向读者所呈现的都是哲学讨论的场景,而非单纯的哲学论述,所以,对话者的角色刻画、他们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对理解作品非常关键,这种哲学对话或哲学戏剧的形式是柏拉图对话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解角度。但毕竟其展现形式是文本而非表演,所以该类内容的效果在读者阅读时必然会被削弱。该书在必要的地方提示读者注意这些“戏剧效果”,对阅读有很大帮助。


当我们说到一部柏拉图作品的文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柏拉图的诸多作品中呈现出了一些思想体系,而大多数对话作品都表现了、并且帮助建构了其中某个或某些观点,《米诺篇》 与《费多篇》 也毫无疑问地位列其中。这两部作品中展现出的灵魂不灭的学说以及学习即回忆等等哲学观点,贯穿于柏拉图从早期直至晚期的诸多作品中。《米诺篇》 与 《费多篇》 固然在宏大的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帮助构建了这些观点,却不能为它们提供一个权威的完整论述,所以,读者仅靠阅读这两部作品所得出的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必然是片面的,对这两部作品在柏拉图哲学体系建构中所处的支配性地位也不可能全面理解。这样,为了让这两部作品的文本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的思想背景也需要呈现出来,在导论与脚注中引述这些思想体系在柏拉图其他作品中的表现必不可少,而该书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能够初步了解这两部作品中的许多思想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有着怎样的体现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该书是国内现有最精确的《米诺篇》与《费多篇》的中译本。


(作者系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在读博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