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作家文摘|梦寐以求的青花瓷

       西方人对 瓷器的热爱一定很难被理解,毕竟对我们来说那只是饭碗而已,从小到大总砸碎过 几只。因为太过稀少,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上的瓷器,总是被放在神圣的场景之中。在曼特尼亚的《三王来朝》(见左图)里,有一位来自东方的国 王 ,脑门和头型很像寿星,手中端的瓷碗里盛满了黄金,而小小救世主似乎对其他两人的献礼不感兴趣,光盯着青花瓷看。


微信图片_20251028140418.png

       好奇心旺盛的艺术家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应该还买不起这种当国礼赠送的东方奢侈品,但只要他们在宫廷里见到过,总会想办法画到自己的作品中,或用手稿记录下 这 种 奇 妙 的 相遇。德国艺术家丢勒就在一张设计手稿(见中图)中留下了几件瓷器,左边两件青花瓷显而易见,右边那个应该是被拉长的定窑白釉铺首耳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丢勒对三件瓷瓶都进行了挪用和改造:两个瓷瓶被加上了古希腊陶罐常见的把手,最精妙的还是把定窑瓷瓶左右两边的铺首放到了最下方的青花瓷上,不但改成了三个,还把从饕餮进化而来的铺首改成了狮子叼环。

       不愧是能对标达·芬奇的绘画大师,丢勒给我们上了一堂教科书般的文物再创作课,在一张手稿上就悄声无息地把瓷器优美的器形和纹案都学走了。

这张有瓷器的手稿仿佛画出了占有欲的几个阶段,从憧憬到拥有,然后就是改造和生产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古罗马开始,欧洲一强大,就会“拔”几根埃及法老的方尖碑插在自己的广场上,然后和丢勒一样,在古老的方尖碑上加此诸如十字架的自身文化元素彭显对其完全的征服。这也不是什么怪事,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汽车或摩托车后,很多人不都打起改车的主意吗?哪怕年检时还要花钱改回原型。

       改造还不满足的话,就自己造吧。炼金术在文艺复 兴 时开始大流行 ,虽然“贤者之石”更像宗教传说,但破解中国瓷器的试验从未间断,万一成功的话可算是真正的“ 点 土 成 金 ”了 。

      正如我们想象的那样,16世纪的炼金术士们在筹划了精密的生产工序后,打开窑的瞬间,看到了很多陶器。

      纵然失败也不能放弃梦想,艺术家在马纱里卡陶盘上巨细靡遗地画下了一位青年艺术家在画青花瓷盘的场景,陶盘上的艺术家一 度 被 错 认 为 是 拉 斐 尔 。但重要的是这幅陶盘画侧面证明了青花瓷能流行西方的原因——釉下彩。正是因为青花瓷上画有各种图案,酷爱形象的西方人才会欣然接受。在景德镇青花瓷风靡世界前,其实商道上流通着很多龙泉青瓷,但西方人可能比较难以直接理解这种几乎没有图案、特别“老庄”的东西。让那时的西方贵族在汝瓷和青花里二选一,估计选青花的要多很多。

      1575年前后,不光有钱还有艺术品位的美第奇家族开始烧制青花软质瓷,由于烧造时间只有十几年,现在存世只有60余件,稀有得像“西方的汝瓷”。相传“豪华者洛伦佐”就收藏了51件真正的瓷器,这些东方珍品还时不时被当成外交礼品送人。美第奇家族世代相传的艺术赞助经验和品位似乎让他们理解了青花瓷上的留白和图案本身一样重要,的确有几件美第奇瓷器称得上清雅(见右图)。


image.png


《看,国宝:吴地文物再想象》 吴文化博物馆编  陈曾路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8月出版

微信图片_20251028140055.p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