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在书页间照见精神的光芒
新华社客户端 2025年4月25日,来源新华出版社
“新华荐书”是新华社服务全民阅读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指导,新华出版社联合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瞭望、新媒体中心、新华网、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图片集团、中国搜索和新华书店总店共同发起。
“新华荐书”始终坚守“以精品好书引领全民阅读”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目前已发布27期,向社会大众推荐优秀图书276种。近年来,“新华荐书”持续发布年度十大好书,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新华荐书”已成为业内知名荐书品牌和新华社服务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服务全民阅读,“新华荐书”将联合广大出版机构,开展日常荐书活动,让好书更好地与读者见面,也欢迎广大读者向我们推荐好书。荐书热线:010-63077104(也可关注“新华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互动)。
本文推荐的图书为《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新华荐书”第27期初选图书。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隐匿着众多独特的空间——它或藏匿于筒子楼的狭小房间,或栖身于老教授简朴的居所,又或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演变为“反书房”的科技空间。这些特别的空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者书房”。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正是这样一部以书房为镜,照见中国当代学者精神世界的纪实佳作。
一、书房:学者们的精神道场
在人工智能飞速迭代的今天,一些问题逐渐成为焦点——阅读会被取代吗?人类认知会被脑机接口重塑吗?文化传承会被数字化保存取代吗?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本书,未必会有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但至少会收获来自北大学者的精神支撑。
学者的书房内外,总有看不见的起伏和精彩的故事。该书收录了16位北大学者的书房故事,从历史学家罗新的行走书斋,到法学家章永乐的“半渡”读书会,从化学家李彦的灵感实验室,再到“思想者”贺桂梅呼唤“人文学想象力”的空间。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在这里,每一间书房都是一部未完成的学术自传,每一本书架上的典籍都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在四壁藏书的环绕中,云淡风轻,仿佛时间都为他们的学术世界而停留,他们的书房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他们宁静致远的精神写照;范晔书架上的侠客摆件与他作为《百年孤独》译者的身份形成有趣的反差萌,展现出他在文学世界中独特的个性与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学者生活中充满趣味的一面……
未来如何,很难下断言,但正如哲学家杨立华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至少到目前为止,阅读仍是人类精神传承最重要的途径。”这些书房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诉说着学者与书籍之间深厚的共生关系,它们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学者们独特的精神风貌。
二、融合:书房形态的演变
在当今这个学科交叉日益频繁、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学者书房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包容性与创新精神。
苏祺教授的“反书房”是科技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她的“书房”里,数字化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一块小小的屏幕,便能藏下多达上万种古籍文献,从《永乐大典》到四书五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她和她的团队通过研发一系列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密密麻麻的古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人物关系图,实现了古籍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看,孙权和黄盖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陆逊则是大乔的女婿……”当苏祺老师点开“古籍文献大数据分析平台”,那些千年前的人物仿佛穿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创新的阅读方式,不仅降低了古籍阅读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古籍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数字时代,李彦教授的书房展现了实体书与数字化资源的共生智慧。泛黄的化学实验手稿与电子文献数据库在书架上悄然对话,前者记录着科研灵感的原始轨迹,后者提供精准高效的信息检索。这种交融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更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生态,传统载体的温度与数字技术的速度相辅相成,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多维路径。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书房的形态也在持续演变,但阅读作为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其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是在摆满实体书的传统书房里,还是在充满科技感的数字化空间中,学者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从未停止。
三、坚守:学者的时代担当
北大副校长任羽中曾说,“书房不仅是学者的工作空间,更是北大底蕴与气象的‘家底’所在。”这种“家底”来自一种坚守,一种精神,一种属于北大学者的自觉和担当。
在“内卷”与“速成”盛行的当下,这些书房故事就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邱泽奇教授提出的“三本书”理论,将阅读从书斋延伸至现实关切。他认为,我们不仅要读经典之书,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还要读社会之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更要读时代之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趋势。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的出版,恰逢社会对深度阅读的呼唤。学者们书房内外的言行,共同诠释了“读书未必解决眼下难题,但能赋予内在丰沛”的真谛。赵冬梅教授“手上无笔不读书”的严谨,程美东教授“笨功夫与巧功夫”的治学之道,不异于对碎片化阅读打出的一记重拳——真正的智慧,是用心的耕耘,更是时间的沉淀。
知识传承需要“双向奔赴”,学者以书房为道场传递火种,读者以书籍为舟楫追寻真理,这正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今天,《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可以说是一架通往学者精神的桥,“希望这样的读书人生活能永久存续下去。”
真正的智慧,静默地生长在书页翻动的声音里,在深夜台灯照亮的书桌上,在学者们“困知”与“独觉”的沉思中。而这,或许正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第一等好事”。(苏益)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 任羽中 主编
ISBN:978-7-3013-5839-9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3月
定价:128.00元